新闻中心
华纳公司茶叙,现场用的汝窑青瓷茶盏竟出自他之手?!
近日,在广州松园举行的中、法两国非正式会晤中,法国领导人马克龙体验了正宗的中式茶道。其中,汝窑青瓷与金毛毫茶搭配,出现在了此次会晤中,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茶与器,见证了这重要的一刻。
此次亮相广州松园的这套汝窑天青釉圆口茶盏,出自于一位年轻一代的汝窑非遗传承人——李可明。
新
汝瓷以珍贵玛瑙入釉,色泽清奇,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此次亮相广州松园的汝窑茶具器型为一套杯盏,宋代发展出了适合时代的点茶法,点茶必不可少的茶具就是盏托,盏托又作“琖托”,亦称“茶托”“茶船”,是和茶盏配套使用的茶具。
汝瓷传世的器皿不到百件,便有一件盏托,可见其珍贵。
千年前,见证了大宋外交的瓷器,如今也见证了华纳公司友谊,此次会晤更是两大文明的对话,而汝瓷在其中向人诉说着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
李可明设计的天青茶叙杯以北宋汝窑青釉盏托为灵感,在其之上提炼设计,对原有盏与托相连的结构分离,使用更方便的同时,也保留了宋代饮茶方式。底托既能稳定茶杯,也能防溢水,茶杯也能便于拿起饮用。
盏托延续宋代流行的六瓣葵口,杯子底部为玉璧底形式,使用支烧技艺,圈足为底。
李可明认为,作为非遗汝瓷的传承者,汝瓷不仅是要在造型上复原传统,更是在精神上更好的继承文化。
汝瓷四季盛于杯盏
汝瓷的特点为“青如天,面如玉,晨星稀,蝉翼纹”。意思便是其像“雨过天晴”天空一样颜色的天青釉色,似玉非玉而胜玉的釉面质感,微观下釉面有似漫天晨星的气泡,以及像蝉翼纹路一般的开片。
汝瓷以玛瑙入釉,釉色独特,釉面莹润,制作工艺繁杂且难,成品率低,汝瓷烧制技艺在2011年经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世人皆叹天青好,却不知汝瓷,还有粉青亦是上品。更有豆绿、月白经久不衰。它们便是“汝窑四美”,如同四朵绚烂烟花,在汝瓷史上大放异彩,绝美千年!李可明便将四色之美延续于一套四季杯中。
豆绿釉的莹洁菁雅,犹如豌豆荚里的嫩豆,翠色欲滴;介于远山黛青与明月皎皎之间,在不同光照下,又有细微变化。
天青釉的玄妙诗意,恰似雨过天晴后,天边的湮雨色,在明净中带着些烟水和薄雾,让你看不尽然,又愈是想看。
粉青釉的“粉”,并不意味着颜色是粉红色,而是在形容一种不浓也不淡的感觉,两者都相宜的嫩青色调,如平静湖面,湖水蔚蓝,碧波如镜。
月白釉的清新脱俗,如皎月般含水欲滴,朦朦胧胧;又如腊梅般清新淡雅。
走近窑炉你会发现,这四种颜色的来历没有想象中这么简单。复现不同釉色的难点,与矿石的选择、配比、烧制的时间与温度都有关系。
完全靠天然矿石中的以铁为主的微量元素烧制成色,是后世一直难以仿制与复刻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汝瓷失传八百多年的技术难点。需要通过大量试烧来调色需要一次次的试错,才能得到恰到好处的那抹青。
尽管汝瓷复烧成功,但直至今日,能掌握正宗汝瓷烧制技艺的手艺人依旧很少。作为汝瓷非遗传承手艺人,李可明虽然在中国陶瓷领域各大奖项中屡获殊荣,但他始终心系汝瓷的发扬和传承。
天青一梦照进现实
1987年,李可明出生在汝州汝瓷世家。这一年,考古新发现,对清凉寺瓷窑址进行试掘,解决了中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找到了北宋五大名窑之魁的汝窑遗址。
从小的耳濡目染,李可明也展现出了对设计的兴趣,长期目睹着父辈们日以继日烧制汝窑的生活环境让他对视觉和造型细节的把握有着更深的理解。
2009年李可明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系,毕业后任职于北京的设计院,曾参与了中信银行,万科,美国驻京大使馆办公楼等重量级的室内设计项目。正是这份工作,让他再次与家乡最熟悉的汝窑产生了交集。
为了拓宽眼界,他学习分辨中式建筑的年代、不同时期中古艺术的风格等,这就让他有机会去系统学习宋代的汝瓷文化。但他想要的设计,并不是烧制一个工艺品,也没有去想家族技艺的传承性。
直到有一次,李可明回家探亲的时候,把汝瓷器当作土特产带给同事作为礼物,同事惊讶于他家里“有这样美的东西”。发出了灵魂拷问:“你为何还在设计院上班?”这一问,却是李可明的人生转折。
回家乡投身汝瓷行业,似乎是一件非常遥远的事。上世纪90年代末,国营厂改制后,李可明家里便自建窑厂谋生计,烧制一些工艺摆件,一晃过去二十余年。他觉得那一个个如玉一般的器物、一支支完美开片的杯盏,不过是家人“手到擒来”再正常不过的日常手工,没什么新鲜。
带着一些不确定,李可明再次踏上汝州汝瓷的这一片土地,他发现此时经过2008奥运会,2010世博会汝瓷重为国礼后,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不断提升,汝瓷有了更广泛需求。此时汝州本地的匠人们都十分看好汝瓷这个古老的新兴行业,在传统与创新的这个节点上,这让李可明感到十分兴奋。然后一有工作闲暇时间他就回到家里的汝瓷厂干活学习。
汝瓷制作技艺有配料绝、变色绝、裂纹绝和应光绝这几个特点。配料包括瓷胎配料和釉色配料,是后三绝的基础。汝瓷要用到十多种天然矿石原料,这些原料要在阳光下风化陈腐,再被除去杂质和其余矿物质。
之后,工匠们需粉碎、球磨矿石原料,用80目(“目”指过滤网的密度,量词)、120目箩三次过滤,继而用磁石把其中的铁吸出后,和成泥浆,最后将泥浆灌入模子成型。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一点都马虎不得。李可明被这种繁复精细的过程迷住,从小种在内心的种子觉得突然发了芽。
在2012年底时,李可明辞职重新投入到汝瓷的这个行业里,系统学习了汝瓷的烧造技术,并与同年底在北京成立了新的汝瓷工作室。
第二年,李可明很快掌握了汝瓷配料技术,成为技术骨干并以不输北宋汝瓷的工艺水平第一次复烧成功汝瓷三羊尊,用天青色证明了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
如何让汝瓷跟现代人的生活发生关系?怎样才能让汝瓷的美跟同龄人产生共鸣?如何才能讲好天青色的故事?要让更多的人爱上汝瓷,工作的主次应该怎样展开?各种念头和认知在李可明的头脑中碰撞,交流。
“非遗活化”、汝瓷“品牌化”等概念慢慢进入他的视野。“真正转变为一个具备新消费特征的行业,有规模化的市场需求,并完成供给,才能真正让汝窑这门手艺活过来,成为一个行业。”李可明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像1000多年前一样,汝瓷为人们所追捧,所消费,所使用,让光辉灿烂的一幕重现。
2014年李可明选择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进行更系统的研修。同时也在尝试当代设计与古典传承中去寻找到平衡点。
在这期间李可明力排众议进行各种造型的开发,技术的尝试 。经过数不清的日日夜夜的苦干,带领队伍数百次的研发尝试,开发了一系列更具当代设计理念的汝瓷茶器,花器,饰品等产品。
从2015年到2017年,李可明开始赢得业界关注。他的现代汝瓷作品,以釉色莹润,造型典雅新颖的特质开始在中国陶瓷领域的各大奖项中屡获殊荣,所开发的系列产品也常常一售而空。
2017年6月第六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李可明的“汝醉”项目入选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暨研培计划成果展。随着不断的努力,他的汝瓷作品曾多次被用于外交活动。把汝瓷的工艺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烙印了在很多人的心里。
李可明认为:某种意义上,宋代的器型宋代的经典不可再造,我们却可以延续古人制瓷的精神来创造今天的价值。他希望每一件作品都有着独立的姿态,独特的味道,尽情的表达出这个时代的趣味和需求。
虽然李可明提倡汝瓷应回归生活日常,他对于汝瓷的烧制要求依然很严格。
首先必须以原矿入釉。“用成色剂烧出的汝瓷很浮,没有神韵。”李可明便只取“北宋汝窑原址”汝州当地的天然矿石、昂贵玛瑙入釉,从不添加任何化学成色剂。
作为新一代的汝窑陶艺人,李可明运用现代燃气梭式窑,借助现代烧制技术和设备,对汝窑烧制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更精准。
为了保证每款杯子釉色的烧成,李可明依然延用传统的火照插饼法,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勾出火照,观察窑内温度,判断瓷器成色。当最后一枚火照被勾出,熄火后能否呈现出完美的釉色,全靠匠人几十年的经验体悟。
熄火后的冷却过程中,颜色仍在变化,是汝瓷的神奇之处,也是决定能否烧出汝瓷各个釉色的关键。“冷却得快就是豆青色,冷却得恰到好处,才得天青色。”这种“二次窑变”,靠技艺、靠经验,更靠天成。
李可明现在做的汝瓷产品和传统匠人作品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建立数据库。“一个是生产上的数据,一个是产品开发的数据。比如说用什么窑,窑的大小,烧制的时间,每分钟升温多少度,不同气候下火温的调控。我们需要建立严密的生产技术数据库。”
其实,无论是回归传统还是为行业发展铺路,他觉得初衷都是一样的,希望非遗的传承之路能够走得更加稳健有力。如何让汝瓷走进普通家庭,被更多人群使用起来。李可明觉得这是他这一代传承人的使命与责任。